从单身到结婚,需要考虑清楚的4个问题

2018年7月26日 0 条评论 832 次阅读 0 人点赞

壹心理主笔团 | 碗仔

————

上周六晚,我在大学好友Grace家里过夜。一打啤酒、两包鱿鱼丝、三包花生,就着昏黄的落地灯,打开网络电视,重温《One Day》。男女主角“友情至上,恋人未满”的纠结情节,稍显孤独,有点落寞。

 

她突然惆怅地说:“如果我们再这样下去,40岁还找不到对象,怎么办?”讲真,我对“找对象”这个问题好奇得很,发现“年轻人的不婚之谜”,大抵有这4点,虽然纠结,但也不无道理。

 

从单身到结婚,需要考虑清楚的4个问题

 

01

一边渴望爱情,一边恐婚

如果你今年25岁,没有谈恋爱,恐怕你要开始习惯每个亲戚都在重复“什么时候结婚?”的亲切问候。你妈已经快马加鞭地为你物色相亲对象,那些平时从不会谈及感情状况的同学,忽然扔了一枚“红色炸弹”,还热心地为你介绍朋友圈里各种潜在的可能性。

 

最近,民政部发布一组数据,我国2018年第一季度结婚人数同比下降5.7%。这是自2013年以来,结婚人数连续第5年下跌

 

与此同时,《2018单身女性调查报告》显示,90%的单身女性渴望早日脱单。

 

我们反感被催婚,也在渴望婚姻,于是造就了“晚婚、不婚,却不希望单身一辈子”的矛盾现状。

 

  • 小时候,我们以为,婚姻是“当我长大后,遇见一个互相深爱着的另一半,和TA领一纸婚书,组建自己的家庭”。所有人都说“结婚是人生的另一个新阶段”,我们或多或少都翘首期盼着另一半的模样、婚礼的装饰,相信那会是两个相爱的人最幸福的结局。
  • 成年后,我们也渴望爱情,但总以“分手”“母胎solo”收场。别人问:“为什么你还不结婚?”近乎一半的人都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为什么找不到?被提到最多的原因是:不想将就。大家似乎变得不愿意为结婚妥协自身。

 

婚姻,变得越来越像个解不开的谜。

 

从单身到结婚,需要考虑清楚的4个问题

 

02

当婚姻变成“爱情买卖”,意义何在?

去年,Grace和恋爱2年的男友分手,因为房子问题。老家在中部城市,房价10000多/平米,男生家境一般,首付靠男友和他父母的积蓄,加起来10万,外借20万,剩下的贷款。算起来,80平米的房子,房贷60万。后来,他爸爸被查出肝癌,化疗吃药,前后花了好几万。

 

她很犹豫:“我俩工资都是4000多,每月要还5000多的房贷,还有各种生活花销,小孩费用......以前没想太多,决定结婚后聊到房子的问题,才发现原来纠结的事情这么多。我想过要不要咬紧牙关豁出去。他对我真的很好,虽然有点大男子主义,偶尔闹点小矛盾,但都会主动道歉。”

 

男生说:“我们结婚前两年可以不要小孩,努力工作还房贷,我会多接点外快,以后的生活会越过越好的。”

她妈妈坚决反对,“我女儿从来没过过苦日子,以后肯定熬不过‘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生活,早点分了吧,别耽误大家的时间,她今年都28岁了”。

 

于是,Grace至今一直单身。

 

你可能听过这么一句话:在中国结婚,是两个家庭的合并,而不是两个人的结合。

 

“要结婚可以,先买房买车”,这一观念首先刺激了作为国家民间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行业,接着到钻石珠宝,再到婚庆公司,一系列行业都在广告宣传上将“爱情”这一能够引起人们内心强烈共鸣的心理需求与结婚这一社会学概念强行捆绑,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城市有着魔幻房价的难题,农村也不好过。二更曾对“彩礼”话题做过一个视频,某东北土著,与大学女友结婚,女方要求他提供30万彩礼;湖南某农村家庭,女方更是开出了66万的价格,说是好彩头,结果你是知道的,都没结成婚。

 

婚姻作为一种社会契约,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从本质上来说,择偶是双方交换资源,以获得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没钱,可以成为你俩步入婚姻的阻碍;有钱,就有了选择不结婚的底气。

 

这个时代对年轻人实在太不友好,即使恋爱时如漆似胶,但能否顺利成为法律意义的夫妻,还要面临着买房买车给彩礼的各种分歧,大部分人表示心好累,赋予经济意义的婚姻,让人望而却步。

 

从单身到结婚,需要考虑清楚的4个问题

 

03

女人是老公和孩子的保姆?还有动力结婚吗?

在父母眼里,婚姻的几大名言不外乎是“床头打架床尾和”、“既然都一起了能将就就将就吧,毕竟TA哪里哪里好”,结婚更像是完成一个任务。只要结婚了,意味着如同“超级玛丽”一样升级打怪,接下来的人生就可以顺利地进入下一个关卡。

 

美国社会学家Andrew J. Cherlin曾在他的一篇论文里提出,“我们为什么结婚”经历了3个阶段:

 

  • 制度化婚姻。
    19世纪50年代以前,婚姻以制度化为主。人们只有结婚才能发生性行为、生儿育女。大家对婚姻的期待,主要是基础的物质需求,例如两人结合能够共享社会资源、繁殖后代,爱与亲密关系只是附属品。
  • 陪伴式婚姻。
    19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婚姻从制度化变成陪伴式关系。大家强调的夫妻双方不仅是彼此的恋人,也应该是最好的朋友,开始关注“爱与陪伴”。
  • 自我成长式婚姻。
    近几十年来,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她们和男性一样工作、赚钱养家,更关注自己在婚姻关系中有没有成长。每个人都希望发展成一个独立有成就感的自我。

 

年轻一代的我们,不再认同于老一辈“为了TA或家庭,牺牲自己”的传统观念。既希望彼此能相爱相惜,也希望对方或婚姻能帮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仅是老公和孩子的保姆。正如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家Eli Finkel提出,“我们对于婚姻及另一半的期待,正变得亘古未有的复杂。”

 

恰是因为这种期待的复杂,让“找到合适的对象”这件事变得更加困难。相反,那些并不期待从婚姻中获得什么的人,恰是因为没动力结婚,完成任务不过是为了年迈的父母。

 

从单身到结婚,需要考虑清楚的4个问题

 

04

三观不合、经济独立、忙生忙死,
别说结婚,脱单力气都没有

何谓“合适”

 

心理学研究者更支持“相似相吸”,通俗点说就是“三观相似”(此处不强调三观一致了,毕竟境界太高),表现为双方的价值观、性格、处世态度等。

 

知乎上有个我甚是喜欢的答主,她的经历堪比蕾拉小姐(陈赫前妻)。

 

她今年35岁,离婚3年。婚后1年,因为工作调动,她去外地工作一个月。某天俩人像往常一样网络视频,前夫说只要去哪里都要向他报备,虽然疑惑,但她没多想就答应了。

然而,这种情况持续了半年,她受不了这样的猜疑。一问才得知婆婆怀疑她在外面有情夫,让前夫管管她。“仔细一想,其实我嫁了个‘妈宝男’。没什么主见,经常因为婆婆的一句话就对我兴师问罪,要做什么、不做什么全听爸妈。但我从小就是个独立的人,不喜欢被安排的生活”。

离婚后,她去新西兰Gap Year。在餐厅里做服务员,爱上了厨师。对方是比她小8岁的小哥,俩人磨合一段时间后,发现不合适,她便离开去了北欧。她喜欢在微博分享旅行心得,后来被旅游公司相中,成了旅行KOL,每天不是旅行就是美食。她说,下一个目标是冬天去贝加尔湖。

 

社会默认的规则是“婚姻是每个人必须完成的任务”“真爱最后的归属”“幸福的必要准则”,所以有人抱着“无论如何也要达成任务”的心态,草率地相亲结婚,剥夺了我们选择甚至是等待的权利。但随着现代社会赋予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婚姻不再是一件头等大事。

 

与其因为照顾孩子放弃事业,因为婚姻拉低生活水平,不如“我经济独立,买得起包包、化妆品,每年可以去一次旅行”......

 

高质量单身,是诸多女性至今一直单着的原因。除了女性自身足够独立之外,一项针对单身职场人的调查发现,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70%的人每天都在加班。

 

996工作制、项目deadline临近、年终奖等压力与利益的双重因素驱使下,无数北上广青年通常为了赚钱累成狗,哪有时间谈恋爱?周末只想“摊尸”在沙发上休息、打游戏,一不小心又接到客户和老板的“催命电话”,社交圈子常年固定在同事、同学之中。

 

三观不合、经济独立、忙生忙死,别说结婚,脱单的力气都没有。

 

说到底,女人有依靠,男人有照料的旧观念早就不复存在,你也不必为了“找不到对象”而苦恼。

 

从单身到结婚,需要考虑清楚的4个问题

 

写在最后

为了父母而结婚的人,会痛苦一辈子

去年,我在上海独自旅行。走到鲁迅公园,遇到传说中的“相亲角”。一群大爷大妈在两棵树之间拉了一条绳,上面挂着各种“适婚男女”的信息,其中不乏高学历或海归人士,择偶要求层出不穷:“一定要XX户口”“不要手脚冰冷的女生,因为子宫有寒气不易怀孕”......

 

父母劳累的同时,子女也受罪。在集体意识轮番轰炸之中,很少人能够保持冷静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多数人身不由己,父母总以为孩子结婚了会很幸福,他们枉顾子女“生而为人”的真正感受,而很多人为了让家人活得体面,不得不做出牺牲。“硬找对象”的婚后生活不尽如人意。

 

从单身到结婚,需要考虑清楚的4个问题

 

我感到唏嘘的同时,也想给你一点建议:

 

首先,你要搞清楚自己“找不到对象”是因为自己的选择,还是被动状态。

 

怎么判断呢?大概可以从这4个方面自评:

 

1. 即使单身,但你知道自己是有能力改变的,只是暂时想维持目前的生活状态而已,这是主动;反之,如果你不想单身,又不愿意改变,以逃避、恐惧的心态面对,那就是被动。

2. 你的单身生活如果有着各种增值、提升自我的活动(例如上烹饪班、英语班、健身房等),认为自己的生活是充实的,抱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就是主动。

3. 都说孤独是一门必修课,如果你只是为了“空虚寂寞冷”感到焦虑,从而寻找安慰,那就是被动,因为是寂寞驱使着你这一行动。

4. 现实压力让你不得不以单身的手段来反抗,例如父母逼婚、自身标准太高。

 

若你都处于主动状态,恭喜你,只要往着自己的目标走,有没有对象对于你来说,都不过是锦上添花。

 

若你有一项处于被动状态,你不必过分焦虑,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调整。即使它并不能让你立刻脱单,但让你有了单身的底气,或者在遇上TA之前,至少你已是最好的自己:

 

  • 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
    这可以从看书、看节目的方式获得。注意,尝试让自己去读一些稍有难度的书籍,节目我推荐《十三邀》、《圆桌派》、《一千零一夜》,这些人物访谈、讨论式、读书式节目,会增加自己思维的宽度与深度。
  • 拓宽眼界。这可以从旅行的方式获得。
    注意,旅行≠旅游,有钱固然重要,但怎么从旅行中吸取养分,更重要。你可以尝试与当地人聊天,感受他们的生活与思维方式,便会发现“风景相同,但世界大有不同”。
  • 如果可以,去留学或游学。
    注意,我并不提倡你为了逃避就业、逃避高考、逃避压力而留学。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激烈碰撞,是很有意思的一面,以至于不会让自己的格局禁锢在一个旧有的认知模式里,那样只会让你觉得“父母说得是对的”。
  • 敢于改变,拥抱无常的世界。
    说了这么多,最后的办法还是要落到实处,付诸行动。不要害怕改变,人生那么长,谁知道下一秒是惊喜还是惊吓呢?

 

无论是保持单身,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都不要为了别人而活,更不要为了所谓的“找不到对象”郁郁寡欢。

 

愿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但要记得,不要着急得到结果,只要你还在寻找的路上,有一天它终究会告诉你真正的答案。

 

从单身到结婚,需要考虑清楚的4个问题

 

Hwang

简简单单一些事,平平淡淡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