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微雨湿红绡,那将红豆记无聊

2017年10月13日 0 条评论 2.58k 次阅读 34 人点赞

红豆如“相思子”这雅号一般,从来与相思便有着绵长的渊源,唐代《资暇集》中记载:“豆有圆而红,其首乌者,举世呼为相思子,即红豆之异名也。”后世伴随着诗词的反复吟咏,红豆终于成为了如今中国文学史上思忆最浓的一种植物。

愿君采撷之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

关于相思,红豆所负盛名,多是源于王维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诗。创作伊始,唐代正值安史之乱,诗人眼见着满目凋敝、旧交零落却无可奈何,不免一阵抚今追昔,于是提起笔来,借吟咏红豆而追忆故人。至于那位故人,《西溪丛语》中一则笔记记载,李龟年于湘中采访时在筵席上唱起了王维的这首《相思》诗,举座之人皆遥望蜀中,面色惨然。李龟年更是在唱罢此诗后,顿时气绝倒地,四天之后才从哀思之中苏醒过来。


玲珑入骨之思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辞》

因着《相思》诗意温厚,于“相思”二字着力尤多,红豆渐渐被后世奉为中国文学史上思忆最浓的一种植物,而相思的对象也由最初的友人延展至爱人的范畴。温庭筠这一首乐府词,便是将红豆之思描摹得“入骨”三分。众人皆知“井底点灯”必是“深处之烛”,诗中女子的“深嘱”便自此而始,她将玲珑骰子上的点点朱红喻作入骨的红豆,以此提醒爱人在远方玩闹之间,莫忘她这一份如红豆般入骨的思念。世间有女钟情如此,读来也倍觉感人。


莲漏三声之思

莲漏三声烛半条,杏花微雨湿红绡。

那将红豆记无聊,

春色已看浓似酒,归期安得信如潮。

离魂入夜倩谁招。

 

——(清)纳兰性德《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

故友遥相呼应也好,游子睹物思人也罢,且算不辜负一片真情。偏偏有一种最是折磨人——久待不归,梦里难逢。此等无望之思念,纳兰描绘得最是入木三分。夜深人静,莲漏三声,女子痴痴守望残烛,难以入眠。窗外杏花微雨,一点一点湿了红花。于是,她将那颗颗红豆取出,记下此刻百无聊赖的心情。诗人用一个取出红豆的小细节,把诗中人相思至深的情态勾画得活灵活现、浑然天成。这是纳兰的诗情,更是红豆的深意。

Hwang

简简单单一些事,平平淡淡一个人。